把Komeda珈琲店搬來香港的難處 一塊厚多士的價值何在?

把Komeda珈琲店搬来香港的难处 一块厚多士的价值何在?

2022年10月稍回香港。巧合遇上Komeda珈琲店已在黄埔开张,便去试一试。因为早前在「最深日本」里介绍了Komeda珈琲店,顺道比较一下。确实有不同,不同之处是因为配合香港营商环境和顾客要求(localization),还是削掉了日本文化的精绪呢?

日本的Komeda珈琲店最大卖点是full service,即是顾客入门口至离开一直有店员服侍。点餐等各种要求店员会以真人服侍,明显与Starbucks和DOUTOR等cafe画上界线。影片里已介绍了了京都分店客员怎样体贴和积极。

Komeda珈琲店来到香港,最大卖点的full service失了踪。点餐是客人用自己的手机办,QR code和网页为对手。这个做法明显是应付香港员工工资较高问题,还有培训员工也不易。怎会有香港人会像管家般服侍客人。这不是态度问题,而是文化问题,还有对价值看法的问题。多数人在消费上都不明白金钱之外的价值。我来到日本已20年,接触各种价值的机会多,学习了不少。例如介绍南条先生的影片,出发点是保护京都的传统文化。但保护传统文化只是硬销一定失败,如果硬销有效,就根本不需要保护。要透过深入介绍他怎样对待每个作品才可以理解南条先生作品的价值。否则买大量生产的已足够了。近日和数位职人会面,都会用作品这个字,尽量避免用商品来称呼,因为太失礼了。

Komeda珈琲店没有full service,还留下了甚么呢?我想是一个来自日本的招牌。在香港多不胜数,怎样可以取胜我真搞不清。full service除了服待之外,还影响舖头内的气氛,配合木造的装修,为日本人体格度身订造的sofa。整件事是一个package。在大牌档吃法国大餐没有意思,相反在5星级酒店吃日式炒面比不上在神社祭屋店旁滋味。外壳和内容不配,整件事都失色。

现在已是2023年了,人们过着富足的生活,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唾手可得。只靠一杯咖啡,一件厚多士,怎样可以取胜。人们喜欢Starbucks, Apple, Tesla,真的只看商品本身?

再看看日本,不少平价连锁店在日本受欢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日本人穷,尤其住在东京等大都市的。穷便想到平价的连锁店满足生活基本要求。这些品牌竟然搬到香港爆红,实在出乎意料。说真的,日本非连锁店的小店不少很有特色,店主热爱自己的店舖,对装修和出品有要求,各有各价值。但对香港人来说,因为传媒都不会积极宣传小店(因为没有金钱上的回报),便不懂得小店的存在和特色。这个情况就像日本乐坛,有人气的越有人气,其他没有人知的只白费工夫,整个乐坛步向灭亡。

没有特色,没有独一无二的价值的很快便会消失。以平价为品牌的只有不断进求平价。另外不是进求平价的人因为没有知识也跟风帮衬平价品牌,放弃提高自己生活质素和品味。很奇怪的现象。

日本的价值在哪里呢?以食店来说,你懂得的有多少不是平价品牌呢?

毕加索为何出名,有何出色之处,有谁能回答呢?他的名画Guernica,又为何是名画呢?看上来以为是小孩的涂鸦。没有人讲解根本不会知道。日本的价值也相同。

将毕加索作品Guernica的背景改为维园带来香港,谁会这样做?

关键字:Komeda,品牌,连锁店

近期发布

相关文章

返回博客

发表评论